一、基本情况
职务:肝胆科副主任
职称:教授、主任医师、博士生导师
专家门诊时间: 周一上午;周四上午
二、学习及工作经历:
1978年—1983年:中山医学院医学系,获学士学位
1983年—1986年: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工作
1986年—1989年:中山医科大学外科学硕士研究生,获医学硕士学位
1989年—1998年: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工作
1998年—2000年:Baylor医学院进修学习
2000年—2001年:美国MD Anderson癌症中心进修学习
2001年至今: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肝胆科工作
主要从事肝癌的外科治疗和综合治疗(包括介入治疗、靶向治疗、免疫治疗等)。2003年9月开展肝移植治疗肝癌。肝移植的开展大大提高了肝外科的手术水平,肝切除术已无手术禁区。熟练掌握各种复杂的肝切除术(如巨大肝癌切除术、肝尾状叶切除术、扩大半肝切除术,中肝叶切除术等)等。临床工作认真负责,外科技术娴熟,手术精细。
在国内较早开展肝储备功能的研究,1992年开始应用吲哚靛青绿15分钟储留率(ICGR15)单一指标术前评估肝癌病人肝储备功能,明显降低了肝癌切除术后肝功能衰竭发生率[中华肿瘤杂志1995,17:377]。1997年首次提出对于不能切除的肝癌行肝动脉化疗栓塞,若肝储备功能良好,应使用较大剂量lipiodol栓塞,让lipiodol尽量填满肿瘤,达到肿瘤最大限度坏死,而不出现肝功能衰竭[癌症16:358和癌症16(增刊):39]。在国内较早提出ICGR15评估肝癌病人肝储备功能具有简便、实用、较准确等特点。
积极开展肝癌的临床研究,如肝癌的转化治疗,通过肝动脉栓塞灌注化疗(TACE+HAIC),联合免疫、靶向治疗等,使部分不可切除的肝癌转化为可手术切除。
开展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外科治疗和临床研究,本医疗组每周参加结直肠癌的多学科会诊(Multi-Disciplinary Team, MDT)。本院结直肠癌肝转移的综合治疗在全国具有较好的声誉,本院大部分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外科治疗由本医疗组完成。积极参与国际交流,2012年7月在法国巴黎Paul Brousse医院学习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多学科治疗。
受国家卫生部推荐,于1998年获得世界卫生组织奖学金。作为访问学者,1998.9-2000.7在美国Baylor医学院进修,2000.8~2001.8在美国M.D. Anderson癌症中心进修。学习肿瘤分子生物学、肿瘤基因治疗与肝胆肿瘤的外科治疗等。国际上首次发现SYK基因的不表达是由其启动子过甲基化引起(Cancer Research 2001, 61:5558)。2001年8月回国后,继续开展肿瘤分子生物学的研究,医院给本课题组配备了独立的肝癌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和研究助手,获得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。作为(共同)第一或(共同)通讯作者,论文发表在The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, The 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, Gastroenterology, Hepatology, Gut, Cancer Research, Clinical Cancer Research, Oncogene等国际知名杂志。
精心培养研究生,已毕业的研究生留在本院工作,或录取到中山大学其他附属医院,或在广东、北京、湖南、江西等地三甲医院工作。其中洪健博士研究生获得2013年广东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