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肠感染会出现哪些症状?
- 发布时间:2025-03-02 10:55:38 举报/反馈
大肠感染的症状有腹痛、腹泻、发热、便血、里急后重等。
1. 腹痛:大肠感染时,炎症刺激肠道黏膜及神经,引发腹痛。疼痛程度和位置因感染部位和程度而异。如感染在结肠,多为下腹部疼痛;炎症较轻时,可能是隐痛或胀痛;炎症严重时,疼痛会加剧,呈绞痛样。
2. 腹泻:肠道受到感染后,正常的消化和吸收功能受损,肠黏膜分泌大量液体,导致肠道蠕动加快,从而出现腹泻症状。腹泻次数和粪便性状不同,轻度感染可能每天腹泻3 - 5次,粪便较稀;重度感染时,每天腹泻可达10次以上,甚至呈水样便。
3. 发热:细菌、病毒等病原体在大肠内繁殖,释放毒素,刺激机体免疫系统,引起发热。发热程度与感染的病原体种类和机体反应有关。一般病毒感染引起的发热多为低热或中度发热,体温在37.5℃ - 39℃之间;细菌感染如痢疾杆菌感染,可能出现高热,体温超过39℃。
4. 便血:严重的大肠感染会损伤肠道黏膜,导致黏膜下血管破裂出血,从而出现便血症状。便血的颜色和出血量因出血部位和程度而异。若出血部位靠近肛门,血液多为鲜红色;若出血部位较高,血液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较长,排出时可能为暗红色或黑色。
5. 里急后重:常见于痢疾杆菌等感染引起的大肠感染。炎症刺激直肠和肛门周围的神经,产生便意频繁,但每次排便量少,且排便后仍有排便不尽的感觉。
6. 恶心呕吐:感染产生的毒素可能刺激胃肠道,引起恶心、呕吐症状。这会导致患者食欲减退,影响营养物质的摄入。
7. 脱水和电解质紊乱:长时间的腹泻和呕吐会使身体丢失大量水分和电解质,如钠、钾、氯等。患者可能出现口渴、皮肤干燥、眼窝凹陷、尿量减少等脱水症状,以及乏力、心律失常等电解质紊乱表现。
大肠感染的症状多样,不同患者的症状表现可能有所不同。出现上述症状时,应及时就医,进行相关检查,如粪便常规、血常规等,以明确病因,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。治疗通常包括使用抗生素(如诺氟沙星、环丙沙星、头孢克肟等)抗感染、补充水分和电解质、调整饮食等。用药需遵医嘱。
【免责声明:本文来源于第三方平台,内容仅代表来源平台观点,与本站无关。本站仅提供网络技术服务,对文章的原创性及内容真实性不做任何保证或承诺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如因作品内容、知识产权和其他问题需与本网联系的,请发邮件至fw@familydoctor.com.cn,我们将会定期收集意见并促进解决。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