明星也会遇到的耳朵积水,权威专家教你应对
- 发布时间:2025-03-26 13:21:14 举报/反馈
耳朵积水又称分泌性中耳炎,主要由咽鼓管功能障碍、感染、免疫反应、气压损伤、解剖结构异常等因素引起。治疗方法有药物治疗、手术治疗、保持耳部清洁、改善生活习惯、定期复查等。
1. 病因:咽鼓管功能障碍是引起耳朵积水常见原因,如腺样体肥大、肥厚性鼻炎等疾病会压迫咽鼓管,导致其通气引流功能下降,中耳内的空气被吸收后形成负压,进而引起中耳积液。感染方面,细菌或病毒感染可引发中耳炎症,产生渗出液,如流感病毒、肺炎链球菌等感染。免疫反应也会参与其中,当机体对某些变应原产生免疫反应时,可能会累及中耳,导致中耳黏膜的炎症和渗出。气压损伤,如乘坐飞机、潜水等过程中,气压变化过快,中耳内外压力不平衡,可引起中耳积水。解剖结构异常,如腭裂患者,由于腭帆张肌和腭帆提肌功能异常,影响咽鼓管开放,易出现耳朵积水。
2. 症状:患者常感觉耳内闷胀或堵塞感,听力减退,自听增强,部分患者还会出现耳鸣,多为低调间歇性,如“劈啪”声、嗡嗡声及流水声等。头部运动或打呵欠、擤鼻时,耳内可出现气过水声。
3. 药物治疗:可使用抗生素,如阿莫西林、头孢呋辛、阿奇霉素等,控制感染。糖皮质激素,如泼尼松、地塞米松等,具有抗炎、抗过敏作用,可减轻中耳黏膜的炎症反应。黏液促排剂,如桉柠蒎肠溶软胶囊、标准桃金娘油肠溶胶囊等,能促进中耳积液的排出。需注意,使用药物应遵医嘱。
4. 手术治疗:对于病情较为严重、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,可考虑手术治疗。常见手术方式有鼓膜穿刺抽液,用针尖刺入鼓膜,抽出中耳内的积液;鼓膜切开术,适用于积液较黏稠、鼓膜穿刺不能吸尽者;鼓室置管术,可改善中耳的通气引流,有利于病情恢复。
5. 日常护理:保持耳部清洁,避免水进入耳朵,洗头、洗澡时可使用耳塞。改善生活习惯,避免长时间处于噪音环境中,规律作息,适当锻炼,增强机体免疫力。积极治疗鼻腔、鼻窦及鼻咽部疾病,减少对咽鼓管的影响。定期复查,以便及时了解病情的恢复情况,调整治疗方案。
耳朵积水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耳部疾病,病因多样。患者出现相关症状时,应及时就医,明确病因,并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。同时,做好日常护理和定期复查,有助于病情的恢复和预防复发。
【免责声明:本文来源于第三方平台,内容仅代表来源平台观点,与本站无关。本站仅提供网络技术服务,对文章的原创性及内容真实性不做任何保证或承诺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如因作品内容、知识产权和其他问题需与本网联系的,请发邮件至fw@familydoctor.com.cn,我们将会定期收集意见并促进解决。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