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收缩压高和舒张压高,哪个更危险 答案惊人!》
- 发布时间:2025-06-10 16:25:05 举报/反馈
收缩压高和舒张压高的危险程度不能简单判定,与年龄、血管弹性、靶器官损害、心血管疾病风险、治疗难度等因素有关。
1. 年龄:一般在年轻人中,舒张压高较为常见。年轻人血管弹性较好,大动脉缓冲功能尚佳,外周血管阻力增加会使舒张压升高明显。而老年人血管弹性下降,动脉粥样硬化较为常见,收缩压升高往往更为突出。相对而言,老年人收缩压高带来的心血管风险可能更高。
2. 血管弹性:血管弹性好时,能较好缓冲心脏收缩射血产生的压力,舒张压升高可能对血管壁压力变化影响相对小。但血管弹性差,如动脉硬化,收缩压升高会使血管承受更大压力,易导致血管破裂、斑块脱落等,引发严重后果。
3. 靶器官损害:收缩压高对心脏、大脑、肾脏等靶器官损害明显。长期收缩压高增加心脏负担,引发左心室肥厚、心力衰竭;导致脑血管破裂或堵塞,引起脑出血、脑梗死;损伤肾脏血管,造成肾功能损害。舒张压高持续存在也会影响靶器官,不过在同等血压水平下,收缩压高引发靶器官损害速度和程度可能更快、更重。
4. 心血管疾病风险:收缩压和舒张压升高都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,但收缩压升高与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关系更密切。收缩压波动大,使心脏和血管承受压力变化大,易损伤血管内皮,促进血栓形成和动脉粥样硬化发展,增加冠心病、心肌梗死、脑卒中等疾病发生风险。
5. 治疗难度:收缩压受多种因素影响,如年龄、动脉硬化程度、神经内分泌调节等,控制收缩压相对困难。部分患者使用多种降压药物,收缩压仍难达标。舒张压升高主要与外周血管阻力增加有关,通过合理使用降压药物,如硝苯地平、氨氯地平、依那普利等,多数患者舒张压能得到较好控制。但具体用药需遵医嘱。
收缩压高和舒张压高都有危险,危险程度受多种因素影响。临床评估不能仅看收缩压或舒张压单一指标,需综合考虑患者年龄、血管状况、靶器官损害及心血管疾病风险等。无论哪种血压升高,都应及时就医,采取有效治疗措施控制血压,减少并发症发生。
【免责声明:本文来源于第三方平台,内容仅代表来源平台观点,与本站无关。本站仅提供网络技术服务,对文章的原创性及内容真实性不做任何保证或承诺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如因作品内容、知识产权和其他问题需与本网联系的,请发邮件至fw@familydoctor.com.cn,我们将会定期收集意见并促进解决。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