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年人吃降压药,这4个误区要避开!
- 发布时间:2025-04-21 14:28:30 举报/反馈
老年人吃降压药时,常见误区有凭感觉服药、擅自增减药量、突然停药、不关注药物不良反应等。
1. 凭感觉服药:部分老年人认为,只要没有头晕、头痛等不适症状,血压就是正常的,便自行停服降压药。实际上,血压高低与症状并不一定完全相符,很多高血压患者没有明显症状,若不按时服药,血压波动会对心、脑、肾等重要器官造成损害。例如硝苯地平、氨氯地平、非洛地平等药物,需规律服用才能稳定控制血压。
2. 擅自增减药量:有些老年人看到血压稍有下降,就自行减少药量;或者血压升高时,自行加大药量。这是非常危险的行为。降压药的剂量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,经过专业医生评估后确定的。随意增减药量可能导致血压控制不佳,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。
3. 突然停药:长期服用降压药的老年人,突然停药可能会出现血压反跳现象,即血压急剧升高,甚至诱发心脑血管意外。如卡托普利、依那普利、贝那普利等药物,突然停用可能会引起病情恶化。
4. 不关注药物不良反应:每种降压药都可能有一定的不良反应,如利尿剂可能导致电解质紊乱,β受体阻滞剂可能引起心动过缓等。老年人在服药过程中,应密切关注自身身体状况,若出现不适症状,应及时告知医生,以便调整治疗方案。
5. 不规律服药:部分老年人没有养成按时服药的习惯,经常漏服降压药。这会使血压波动较大,影响降压效果。应尽量固定服药时间,提高用药依从性。
老年人在服用降压药时,应避免上述误区,严格遵循医生的建议,规律服药,定期监测血压,关注药物不良反应。只有这样,才能有效控制血压,减少并发症的发生,提高生活质量。如果对降压药的使用有任何疑问,应及时咨询医生。
【免责声明:本文来源于第三方平台,内容仅代表来源平台观点,与本站无关。本站仅提供网络技术服务,对文章的原创性及内容真实性不做任何保证或承诺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如因作品内容、知识产权和其他问题需与本网联系的,请发邮件至fw@familydoctor.com.cn,我们将会定期收集意见并促进解决。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