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通则不痛,痛则不通”是什么意思
- 发布时间:2025-03-01 07:11:18 举报/反馈
“通则不痛,痛则不通”是中医理论,与气血运行、经络通畅、脏腑功能、病因病机、临床应用等密切相关。
1. 气血运行:中医认为人体气血需正常运行,为各脏腑组织提供营养。若气血运行不畅,产生瘀滞,就会引发疼痛。如外伤致局部气血瘀阻,会出现肿胀疼痛;寒邪侵袭人体,使气血遇寒凝滞,也会造成疼痛。
2. 经络通畅: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通道,联络脏腑肢节,沟通上下内外。经络通畅,气血才能正常传输。若经络受阻,气血无法顺利通行,就会在受阻部位产生疼痛。如颈椎病患者,因颈椎经络不通,气血不畅,会出现颈部、肩部甚至上肢疼痛麻木。
3. 脏腑功能:人体脏腑相互协调,共同维持正常生理功能。若脏腑功能失调,也会导致气血运行紊乱,引发疼痛。如肝气郁结,会导致胁肋部疼痛;脾胃虚弱,运化失常,会引起胃脘部疼痛。
4. 病因病机:“通则不痛,痛则不通”涵盖多种病因病机。外感邪气,如风寒湿热等,可侵袭人体,导致经络气血阻滞;内伤七情,如喜怒忧思悲恐惊,可影响脏腑功能,导致气血运行不畅;饮食不节、劳逸失度等,也会损伤脾胃,影响气血生成和运行,引发疼痛。
5. 临床应用:该理论在中医临床广泛应用。治疗上,中医常采用活血化瘀、理气止痛、祛风除湿等方法,以疏通经络、调和气血,达到止痛目的。针灸、推拿、按摩等疗法,通过刺激穴位、疏通经络,促进气血运行,缓解疼痛;中药治疗则根据不同病因病机,选用相应药物,调理脏腑功能,改善气血运行。
“通则不痛,痛则不通”是中医对疼痛病因病机的高度概括,体现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思想。理解该理论,有助于认识疼痛本质,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指导。在日常生活中,保持良好生活习惯、适当运动、调节情绪等,有助于维持气血通畅、经络无阻,预防疼痛发生。若出现疼痛症状,应及时就医,明确病因,进行针对性治疗。
【免责声明:本文来源于第三方平台,内容仅代表来源平台观点,与本站无关。本站仅提供网络技术服务,对文章的原创性及内容真实性不做任何保证或承诺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如因作品内容、知识产权和其他问题需与本网联系的,请发邮件至fw@familydoctor.com.cn,我们将会定期收集意见并促进解决。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