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医里“痿”的含义是什么
- 发布时间:2024-10-12 19:54:07 举报/反馈
“痿”在中医里是一种病症术语,指肢体筋脉弛缓,软弱无力,不能随意运动,或伴有肌肉萎缩等症状。其成因复杂,常见有气血不足、肝肾亏虚、湿热浸淫、肺热津伤、脾胃虚弱等。
1.气血不足:气血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重要物质基础。若气血亏虚,肢体筋脉失于濡养,就可能导致痿证。常见于久病体弱、产后失血过多等人群。
2.肝肾亏虚:肝主筋,肾主骨。肝肾亏虚时,筋骨失养,容易引发痿证。多见于年老体衰、房事不节或久病伤肾者。
3.湿热浸淫:长期处于湿热环境,或饮食不节,内生湿热,湿热下注,阻滞经络气血,可致痿证。
4.肺热津伤:外感温热之邪,灼伤肺津,肺失宣降,不能输精于皮毛、四肢,从而出现痿证。
5.脾胃虚弱:脾胃为后天之本,气血生化之源。脾胃虚弱,气血生化不足,四肢肌肉失养,形成痿证。常见于饮食不规律、劳倦过度者。
总之,痿证的发生往往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。在治疗时,需要根据具体的病因病机,辨证论治,采用中药调理、针灸推拿等方法综合治疗。同时,患者应注意饮食起居,适当锻炼,以促进康复。
【免责声明:本文来源于第三方平台,内容仅代表来源平台观点,与本站无关。本站仅提供网络技术服务,对文章的原创性及内容真实性不做任何保证或承诺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如因作品内容、知识产权和其他问题需与本网联系的,请发邮件至fw@familydoctor.com.cn,我们将会定期收集意见并促进解决。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