湿疹中医如何治疗可去根?
- 发布时间:2024-11-29 09:20:28 举报/反馈
湿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炎症性疾病,其发病与外感风邪、湿热内蕴、脾虚湿盛、血虚风燥、情志失调等因素有关。中医治疗湿疹从整体出发,通过辨证论治,采用中药内服、中药外用、针灸、拔罐、食疗等多种方法来调节机体平衡,以达到根治的目的。
1. 中药内服:
对于外感风邪证,可选用消风散加减。防风、荆芥可疏风解表,蝉蜕疏散风热,苦参、苍术清热燥湿,知母、石膏清热泻火等,通过疏散风邪、清热止痒来改善湿疹症状。
湿热内蕴证常用龙胆泻肝汤。龙胆草、黄芩、栀子清肝泻火,泽泻、木通、车前子清热利湿,当归、生地养血滋阴,柴胡疏肝理气,甘草调和诸药,清除体内湿热。
脾虚湿盛证则以参苓白术散为基础方。人参、白术、茯苓、甘草健脾益气,山药、莲子肉补脾止泻,白扁豆、薏苡仁健脾渗湿,砂仁、桔梗理气和胃,增强脾胃运化功能,减少湿邪内生。
血虚风燥证可使用当归饮子。当归、熟地养血滋阴,白芍养血柔肝,川芎活血行气,荆芥、防风祛风止痒,黄芪、甘草补气固表,改善血虚失养、风燥生痒的情况。
情志失调证,若肝郁化火,可选用丹栀逍遥散。丹皮、栀子清热凉血,泻火除烦,柴胡疏肝解郁,当归、白芍养血柔肝,白术、茯苓健脾祛湿,薄荷疏散肝郁之气,甘草调和诸药,调节情志,改善因情志因素导致的湿疹。
2. 中药外用:
马齿苋煎水湿敷。马齿苋具有清热解毒、凉血止血、止痢的功效,对于湿热型湿疹有较好的清热利湿作用。
黄柏溶液外用。黄柏清热燥湿、泻火解毒、除骨蒸,其溶液外用可减轻湿疹的渗出、瘙痒等症状。
青黛散外用。青黛具有清热解毒、凉血消斑、泻火定惊的作用,可用于治疗湿疹红肿、瘙痒等症状。
3. 针灸治疗:
针刺曲池穴。曲池为手阳明大肠经的合穴,具有疏风清热、调和营卫的作用,可改善湿疹患者的瘙痒、皮疹等症状。
血海穴。血海穴为足太阴脾经穴位,针刺血海可养血润燥、祛风止痒,对于血虚风燥型湿疹有较好的调节作用。
三阴交穴。三阴交是足太阴脾经、足少阴肾经、足厥阴肝经的交会穴,针刺此穴可调节三阴经气血,健脾利湿、益肾养血、疏肝理气,对多种证型的湿疹都有辅助治疗作用。
4. 拔罐治疗:
在背部膀胱经拔罐。膀胱经主一身之表,通过拔罐可调节体表气血,去除风邪、湿邪等,改善湿疹患者的体质。
在病变局部拔罐(若皮肤无破损)。可直接作用于患病部位,促进局部气血运行,减轻局部的瘙痒、红肿等症状。
5. 食疗:
对于湿热型湿疹,可食用薏苡仁粥。薏苡仁具有利水渗湿、健脾止泻、除痹、排脓、解毒散结的功效,薏苡仁粥有助于清除体内湿热。
脾虚湿盛型湿疹可食用山药粥。山药补脾养胃、生津益肺、补肾涩精,山药粥可增强脾胃功能,减少湿邪产生。
血虚风燥型湿疹可食用红枣桂圆粥。红枣补中益气、养血安神,桂圆补益心脾、养血安神,二者合用可养血润燥。
中医治疗湿疹去根是一个综合的过程,需要根据湿疹的病因病机,通过中药内服调整机体的内环境,中药外用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,针灸、拔罐调节经络气血,食疗辅助改善体质等多种方法相结合。同时,患者应注意避免接触诱发湿疹的因素,如过敏原、刺激性物质等,保持皮肤清洁,这样才能更好地达到根治湿疹的目的。
【免责声明:本文来源于第三方平台,内容仅代表来源平台观点,与本站无关。本站仅提供网络技术服务,对文章的原创性及内容真实性不做任何保证或承诺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如因作品内容、知识产权和其他问题需与本网联系的,请发邮件至fw@familydoctor.com.cn,我们将会定期收集意见并促进解决。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