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就医通 > 医院资讯 > 南乐县人民医院相关资讯 > 震惊!气滞血瘀竟与这5大因素有关,快自查!

震惊!气滞血瘀竟与这5大因素有关,快自查!

发布时间:2025-06-14 14:57:11 举报/反馈

气滞血瘀与情绪因素、饮食因素、缺乏运动、寒冷刺激、疾病影响等有关。

1. 情绪因素:长期处于焦虑、抑郁、愤怒等不良情绪中,会导致肝气郁结。肝主疏泄,若肝气不舒,就会影响气的正常运行,气行不畅则血行受阻,进而形成气滞血瘀。比如一些职场压力大的人群,长期精神紧张,容易出现气滞血瘀的症状。

2. 饮食因素:过度食用生冷、油腻、辛辣等刺激性食物,会损伤脾胃。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,脾胃功能受损,气血的生成和运行就会受到影响。生冷食物易使气血凝滞,油腻食物会加重脾胃负担,影响气机通畅,从而引发气滞血瘀。

3. 缺乏运动:运动量过少,身体的气血运行就会变得缓慢。气的推动作用减弱,血液流动不畅,容易在体内形成瘀血。现代社会很多人长期久坐,缺乏必要的运动,这就增加了气滞血瘀的发生风险。

4. 寒冷刺激:人体受到寒冷刺激时,血管会收缩。寒邪侵袭人体,会使气血运行受阻,导致气滞血瘀。在寒冷的冬季,如果不注意保暖,就容易出现手脚冰凉、月经不调等气滞血瘀的表现。

5. 疾病影响:某些慢性疾病,如心脏病、高血压、糖尿病等,会影响人体的气血运行。这些疾病会导致血管壁受损、血液黏稠度增加等,从而使气血运行不畅,形成气滞血瘀。此外,外伤也可能导致局部气血瘀滞。

对于气滞血瘀的治疗,可以使用一些活血化瘀、理气通络的药物,如血府逐瘀丸、复方丹参片、逍遥丸等,但需遵医嘱使用。如果出现气滞血瘀的症状,建议及时到正规医院的中医内科或中西医结合科就诊。

气滞血瘀的形成与多种因素相关,了解这些因素有助于提前预防。在日常生活中,要保持良好的情绪、合理饮食、适当运动、注意保暖,积极治疗基础疾病,以维持气血的正常运行。若出现相关症状,应及时就医,进行专业的诊断和治疗。

文章来源:南乐县人民医院
上一篇:心理干预:女性面对梅毒1:1阳性传染担忧该如何调节情绪
下一篇:老年人失眠怎么办 这份专属睡眠指南请收好

【免责申明:本文由第三方发布,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,与本站无关。本站仅提供网络技术服务,对文章的原创性及内容真实性不做任何保证或承诺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如因作品内容、知识产权和其他问题需与本网联系的,请发邮件至fw@familydoctor.com.cn,我们将会定期收集意见并促进解决。】

南乐县人民医院 同城医院

新民市前当堡镇中医院

上海远洋医院

佛山市顺德区北滘医院

北京市延庆区医院

红河州第三人民医院

热门资讯

医院资讯

热门文章

最新文章推荐

情感共鸣:备孕艰辛,排卵期未受孕的你别灰心

2025-09-07

备孕期间即便在排卵期同房也未受孕,可能是由排卵异常、输卵管问题、子宫因素、免疫因素和男方因素等导致。 [详情]

当你做完面膜,是洗还是不洗 快来对号入座

2025-09-07

做完面膜是否清洗,取决于面膜类型、皮肤状况、面膜成分、使用时间、个人习惯等。 [详情]

职业病患者发烧反复,该如何防护

2025-09-07

职业病患者反复发烧的防护需从生活习惯、环境改善、饮食调节、病情监测、合理用药等方面入手。 [详情]

紧急警示:婴儿长时间不大便只放屁,可能隐藏这些健康危机!

2025-09-07

婴儿长时间不大便只放屁,可能是由饮食结构不合理、肠道功能不成熟、肠道菌群失调、先天性巨结肠、肠梗阻等因素引起。 [详情]

当你体检发现膀胱充盈差,该怎么办

2025-09-07

体检发现膀胱充盈差,需从饮水情况、检查时间、膀胱功能、下尿路梗阻以及其他疾病影响等方面来处理。如增加饮水、调整检查时间、进行膀胱功... [详情]

同一医院文章推荐

老年人失眠怎么办 这份专属睡眠指南请收好

2025-09-05

老年人失眠可通过改善生活习惯、调节心理状态、调整睡眠环境、进行适当运动以及合理使用药物等方式来缓解。 [详情]

老年疱疹患者必看:这样做可彻底治愈

2025-09-02

老年疱疹主要由水痘 - 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,要想彻底治愈,需从抗病毒治疗、止痛治疗、营养神经、日常护理、增强免疫力等方面入手。 [详情]

背心疼痛的原因与治疗方法

2025-08-15

背心疼痛是常见症状,原因多样,包括肌肉劳损、脊柱问题、心血管疾病、呼吸系统疾病、胆囊疾病等。 [详情]

家庭关怀:助力人流女性更好康复的方法

2025-07-31

家庭助力人流女性更好康复的方法包括提供心理支持、做好饮食调理、保证充足休息、协助进行适度运动、关注术后卫生、按时陪同复查等。 [详情]

缓解被打狂犬疫苗狗狗咬后疼痛,有妙招!

2025-07-22

被打狂犬疫苗的狗狗咬伤后,可通过伤口处理、物理方法、药物治疗、心理调节、饮食调整等方式缓解疼痛。 [详情]

当前位置:就医通 >
儿科 养生 饮食 整形 两性 问答 肿瘤
妇科 男科 新闻 美容 心理 减肥 男人
女人 肝病 眼科 糖尿 口腔 WHY 更多
纠正或补充信息 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