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就医通 > 医院资讯 > 宜昌市建筑工程公司职工医院相关资讯 > 常见精神类药物的副作用有哪些

常见精神类药物的副作用有哪些

发布时间:2025-02-21 09:29:04 举报/反馈

常见精神类药物副作用包括锥体外系反应、抗胆碱能反应、心血管系统反应、代谢及内分泌紊乱、血液系统异常等。

1. 锥体外系反应:如使用氯氮平、奥氮平、利培酮等药物时,可能出现帕金森综合征,表现为震颤、肌肉强直、运动迟缓等;还可能出现急性肌张力障碍,导致局部肌群的持续性强直性收缩,如斜颈、眼上翻等;静坐不能也较为常见,患者会感到坐立不安、反复走动。

2. 抗胆碱能反应:服用氯丙嗪、奋乃静、氟哌啶醇等药物,可能出现口干、视物模糊、排尿困难、便秘等症状。这是因为药物阻断了胆碱能受体,影响了正常的生理功能。

3. 心血管系统反应:像喹硫平、阿立哌唑、齐拉西酮等药物,可能导致体位性低血压,患者从卧位或坐位突然站立时,血压会急剧下降,出现头晕、眼前发黑甚至晕厥;还可能引起心电图改变,如Q-T间期延长等,增加心律失常的风险。

4. 代谢及内分泌紊乱:使用奥氮平、氯氮平、利培酮等药物,可能导致体重增加,这与药物影响食欲、代谢率等因素有关;还可能引起血糖、血脂升高,增加患糖尿病、心血管疾病的风险;部分药物还会影响内分泌系统,导致月经紊乱、泌乳等。

5. 血液系统异常:某些药物如氯氮平,可能导致粒细胞减少甚至缺乏,这会使患者的免疫力下降,容易发生感染;还可能引起血小板减少,导致出血倾向增加。

精神类药物在治疗精神疾病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,但也可能带来多种副作用。在使用精神类药物时,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的身体反应,定期进行相关检查,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副作用。同时,患者应严格遵医嘱用药,不可自行增减剂量或停药。如果出现严重的副作用,应及时就医,调整治疗方案。

文章来源:宜昌市建筑工程公司职工医院
上一篇:突聋治疗一般多长时间能见效
下一篇:别慌!1岁宝宝大便干结粗硬的5种有效解决办法

【免责申明:本文由第三方发布,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,与本站无关。本站仅提供网络技术服务,对文章的原创性及内容真实性不做任何保证或承诺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如因作品内容、知识产权和其他问题需与本网联系的,请发邮件至fw@familydoctor.com.cn,我们将会定期收集意见并促进解决。】

宜昌市建筑工程公司职工医院 同城医院

宜昌市第一人民医院

在线咨询

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

在线咨询

宜昌市中医院

中医医院

在线咨询

三峡大学仁和医院

在线咨询

夷陵医院

在线咨询

热门资讯

医院资讯

热门文章

最新文章推荐

5个步骤,让香蕉减肥法效果翻倍!

2025-05-28

要让香蕉减肥法效果翻倍,可从合理安排食用时间、搭配其他低热量食物、结合适量运动、保证充足睡眠、控制每日总热量摄入等方面着手。 [详情]

空气污染会增加肺结核感染风险吗

2025-05-28

空气污染会增加肺结核感染风险,主要通过损伤呼吸道黏膜、降低免疫力、促进结核菌传播、增加接触机会、改变环境微生态等方面产生影响。 [详情]

睡眠不好与多发性结石有关 教你改善睡眠

2025-05-28

睡眠不好与多发性结石存在一定关联,可能受疼痛刺激、心理压力、自主神经功能紊乱、内分泌失调、睡眠环境不适等因素影响。改善睡眠可从药物... [详情]

剖腹产两次生三胎,中医调养有妙招

2025-05-28

剖腹产两次生三胎,中医调养可从中药调理、针灸推拿、饮食调养、情志调节、运动锻炼等方面着手。 [详情]

当宝宝体温到37.3度,这样做让孩子快速退烧!

2025-05-28

当宝宝体温达到37.3度,可通过物理降温、补充水分、调整穿着、保证休息、合理用药等方式让孩子快速退烧。 [详情]

同一医院文章推荐

别慌!1岁宝宝大便干结粗硬的5种有效解决办法

2025-04-26

1岁宝宝大便干结粗硬,可通过调整饮食结构、增加水分摄入、培养排便习惯、适当运动锻炼、合理使用药物等办法解决。 [详情]

早筛早治!孕妇尿蛋白3+的关键检测方法

2025-04-25

孕妇尿蛋白3+的关键检测方法包括尿常规检查、24小时尿蛋白定量检测、肾功能检查、血压监测、肾脏超声检查等。 [详情]

中医妙招调理月经有臭味

2025-04-17

月经有臭味可能由湿热下注、肝郁化火、脾虚湿盛、血瘀内阻、肾虚等因素引起,可通过中药调理、艾灸疗法、穴位按摩、饮食调节、生活方式调整... [详情]

月经前4天安全期不确定,你是否感同身受

2025-04-06

月经前4天安全期不确定,受月经周期不规律、环境变化、情绪波动、药物影响、疾病因素等影响。 [详情]

别再纠结!糖尿病人吃红薯的正确打开方式

2025-04-01

糖尿病人吃红薯,需关注食用量、烹饪方式、进食时间、搭配食物以及血糖监测等方面。 [详情]

当前位置:就医通 >
儿科 养生 饮食 整形 两性 问答 肿瘤
妇科 男科 新闻 美容 心理 减肥 男人
女人 肝病 眼科 糖尿 口腔 WHY 更多
纠正或补充信息 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