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就医通 > 医院资讯 > 越西县第二人民医院相关资讯 > 儿童总胆红素偏高的3大信号,家长别忽视!

儿童总胆红素偏高的3大信号,家长别忽视!

发布时间:2025-08-29 10:40:29 举报/反馈

儿童总胆红素偏高通常会有皮肤巩膜黄染、消化系统异常、精神状态不佳等信号,这些信号能帮助家长及时发现孩子的健康问题。

1. 皮肤巩膜黄染:总胆红素偏高时,过多的胆红素会沉积在皮肤和巩膜上,导致皮肤和巩膜发黄。这是较为明显的信号之一,一般先从巩膜开始发黄,随着胆红素水平的升高,皮肤也会逐渐变黄。这种黄染在自然光下更容易观察到,家长可以在白天光线充足时,仔细观察孩子的眼睛和皮肤颜色。

2. 消化系统异常:儿童可能会出现食欲不振的情况,对平时喜欢的食物也提不起兴趣。还可能伴有恶心、呕吐的症状,尤其是在进食后,这种不适会更加明显。此外,腹胀、腹泻也是常见的表现,孩子的大便颜色可能会变浅,甚至呈陶土色。这是因为胆红素代谢异常影响了胆汁的正常排泄,进而影响了消化功能。

3. 精神状态不佳:孩子可能会变得嗜睡,睡眠时间明显延长,而且叫醒后也容易再次入睡。还可能出现烦躁不安的情况,容易哭闹,难以安抚。这是由于胆红素偏高可能影响了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,导致孩子的精神状态出现改变。

4. 尿液颜色改变:总胆红素偏高时,尿液中的胆红素含量也会增加,导致尿液颜色变深,可呈浓茶色。家长可以通过观察孩子的尿液颜色来初步判断是否存在异常。

5. 生长发育迟缓:长期的总胆红素偏高如果得不到及时治疗,可能会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,导致身高、体重增长缓慢,与同龄人相比明显落后。

儿童总胆红素偏高的这些信号都需要家长密切关注。一旦发现孩子出现上述异常表现,应及时带孩子到正规医院就诊,进行相关检查,以明确总胆红素偏高的原因,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。早期发现和治疗对于孩子的健康至关重要,能够避免病情进一步发展,保障孩子的正常生长发育。

文章来源:越西县第二人民医院
上一篇:可穿戴设备助力缓解紧张情绪,你知道吗
下一篇:解决 50 岁以上打宫颈疫苗后的不适症状

【免责申明:本文由第三方发布,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,与本站无关。本站仅提供网络技术服务,对文章的原创性及内容真实性不做任何保证或承诺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如因作品内容、知识产权和其他问题需与本网联系的,请发邮件至fw@familydoctor.com.cn,我们将会定期收集意见并促进解决。】

越西县第二人民医院 同城医院

新民市前当堡镇中医院

上海远洋医院

佛山市顺德区北滘医院

北京市延庆区医院

红河州第三人民医院

热门资讯

医院资讯

热门文章

最新文章推荐

家人如何帮助下身瘙痒的男人

2025-09-05

家人帮助下身瘙痒的男人,可从关注症状表现、改善生活习惯、做好心理疏导、协助用药治疗、督促及时就医等方面入手。 [详情]

当月经刚结束遇到激情时刻,到底能不能同房

2025-09-05

月经刚结束能否同房,需要综合考虑阴道环境、子宫内膜修复、感染风险、月经回潮以及个人身体状况等因素。 [详情]

老年肠胃病,选对科室是关键

2025-09-05

老年肠胃病选对科室很重要,涉及的科室有消化内科、胃肠外科、老年病科、中医科、中西医结合科等。 [详情]

水质问题会引发白眼球发蓝色吗 如何保障安全

2025-09-05

水质问题一般不会直接引发白眼球发蓝色,白眼球发蓝色可能由先天性巩膜薄、缺铁性贫血、成骨不全症、蓝色巩膜脆骨综合征、眼外伤等因素引起... [详情]

未来育儿趋势:孕妇饮食中味精鸡精的新考量

2025-09-05

孕妇饮食中对味精和鸡精的考量涉及到营养成分、健康影响、胎儿发育、饮食习惯及科学研究新成果等方面。 [详情]

同一医院文章推荐

解决 50 岁以上打宫颈疫苗后的不适症状

2025-09-03

50岁以上人群打宫颈疫苗后可能出现局部红肿、发热、头痛、肌肉关节疼痛、胃肠道不适等不适症状,可通过物理方法、药物治疗、生活调整等方... [详情]

儿童总胆红素偏高的3大信号,家长别忽视!

2025-08-29

儿童总胆红素偏高通常会有皮肤巩膜黄染、消化系统异常、精神状态不佳等信号,这些信号能帮助家长及时发现孩子的健康问题。 [详情]

可穿戴设备助力缓解紧张情绪,你知道吗

2025-08-08

可穿戴设备助力缓解紧张情绪的方式有生物反馈训练、心率监测与放松引导、压力评估与个性化建议、音乐放松功能、运动激励与情绪改善等。 [详情]

千万别乱吃百香果!这样吃才能达到减肥效果!

2025-08-01

要通过吃百香果达到减肥效果,需了解百香果特性、选择食用时间、控制食用量、搭配合理食物、采用正确制作方式等。 [详情]

当你血糖高又想吃梨时,该怎么办

2025-07-20

当血糖高又想吃梨时,可通过了解梨的升糖指数、选择合适的食用时间、控制食用量、搭配其他食物以及监测血糖等方式来合理食用梨,以减少对血... [详情]

当前位置:就医通 >
儿科 养生 饮食 整形 两性 问答 肿瘤
妇科 男科 新闻 美容 心理 减肥 男人
女人 肝病 眼科 糖尿 口腔 WHY 更多
纠正或补充信息 ×